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 
 
 
   
  您当前位置:人教小语资源网 >> 课堂实录 >> 四年级 >> 浏览文章 
搜索:
走进文本 感受生命——《生命 生命》课例赏析

走进文本 感受生命——《生命 生命》课例赏析

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2日  字体:

  

P>走进文本   感受生命——《生命  生命》课例赏析
 
 

       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中心小学    庄瑞兰  执教

   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中心小学    陈  晓   评析

 

《生命  生命》是人教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3篇课文,感受生命、珍惜生命、敬畏生命是本单元的主旋律。这篇课文语言简洁,含蓄深邃,引导学生思考人生、感悟生命是教学重点,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,难度较大,庄瑞兰老师采用以下四个环节教学:(1)创设情境,感知生命。(2)字词切入,梳理脉络。(3)导读赏析,品味语言。(4)移情体验,升华情感。让学生以自己的个性体验感应文心脉搏,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扎实统一,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,浑然一体。

下面,选取其中的片断,与同行们共享。

 

一、情境:点击图片,碰撞心灵
 
片断一

师:(板书:生命)生命是什么?让我们看一组图片。(出示图片1)同学们,你们看,嫩芽从土里钻出来,绿叶舒展,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!(出示图片2)花儿欣然怒放,生命多么美好!花丛中蜜蜂辛勤采蜜,生命的价值在于劳动,在于奉献。(出示图片3)天真活泼的孩子,他们多么快乐、多么幸福!——说说看,你看到的生命是怎样的?

生:生命是宝贵的 /美好的 /幸福的 /是快乐的……

师:(板书:生命。组成课题:生命  生命,出示第二组图片。)但生命不全是阳光,生命还有冷风冷雨,甚至有狂风暴雨。(出示图片4)你们看,有的植物生活在砖缝中,有的生活在沙漠里,有的即将干枯。(出示图片5)也有一些人,他们眼里含着泪水,他们身上都有伤残。——说说看,你看到的生命是什么?(生沉思)

生1:生命还有坚强和勇敢。

生2:生命在于坚持和毅力。

生3:生命还是悲惨的。

生4:生命在于付出。

生5:生命有时候还有冷酷。
 
评析:怎样开启学生对生命的思考?破土而出的叶芽、欣然怒放的鲜花和夹缝中求生的小草、战争中流血的儿童……强烈的对比,冲撞着孩子们的视觉感受,老师动情投入的描述,氤氲着孩子们的心灵。
 
片断二

师: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杏林子吧。(出示杏林子甜美笑容的半身照片)同学们,看着这张照片,你觉得杏林子是一个怎样的人?

生:是个美丽的人。

生:是个快乐的人。

生:是个优雅的人。

生:应该是个幸福的人

师:是的,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,我也被这阳光般的微笑迷住了。我感到她是个非常美丽、非常快乐、非常幸福的人。可是,你知道吗?(出示杏林子在轮椅上的照片和她变形的)杏林子十二岁的时候,患上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。全身绝大部分关节坏死,从十二岁患病到六十一岁去世,整整五十年的时间里,她腿不能动,腰不能转,臂不能抬,头也不能随意的转动,就保持着一种姿势,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五十年,想到了吗?(学生脸上写满惊讶)

师:我看到了同学们的震撼!杏林子,这位长期处于痛楚中的人,不但没有诅咒生命,反而洋溢着对生命的歌颂和热爱,她一生积极开朗,淡泊名利,她有一句名言:“除了爱我一无所有。”

(再次播放杏林子一生照片的组合,特别是那张甜美笑容的半身照片,背景音乐,歌曲《感恩的心》,学生的心灵又一次震撼。)

 

评析:看到杏林子甜美的笑容,有谁能想到她是一位残疾人?看到杏林子变形的双手,又有谁能想到她竟写出如此震撼心灵的作品?庄老师前后两次出示图片,第三次又回归到杏林子的笑容图片上。点击图片,碰撞心灵,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。
 
二、点评:融启发性、引导性、生成性为一体
 
片断三
 师: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她思考生命的文章——《生命生命》,看看她对生命的看法。(生齐读课题)你们发现课题有什么特点?
生1:课题中有两个“生命”。

师:(笑)有两个“生命”?能不能说得准确一些。

生1:题目“生命”这个词出现了两次。

师:(点头赞许)还有其他发现吗?

生2:以前我们学的课文题目都是一个词或一句话,而这课书的题目由两个“生命”组成,中间还有空了一个格。

师:我们一般认为重复都显得啰嗦。你们的文章中有重复时,老师往往要帮你们删掉重复的部分。但这里为什么要重复呢?

生:这里的重复是为了强调。

师:你们认为强调什么?

生1:强调生命的宝贵。

生2:强调生命的意义。

生3:强调生命的价值。

师:是啊,这样的重复叫做“反复”,是一种修辞手法,像你们刚才所说的,它起强调的作用。

 

评析:这一点评充满启发性,“你发现……”又具有生成性,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,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,启迪了学生的思维,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明白了作者的用意。
 
片断四
 出示句子。“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,过了几天,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。那小小的种子里,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!竟使他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,在没有阳光、没有泥土的砖缝中,不屈向上,茁壮成长,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。”
师: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?可以结合字、词、句甚至标点来谈。

生1:我从“竟然”、“竟”这两个词中感到香瓜子在没有阳光、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冒出小瓜苗,真是不可思议。

师:不可思议,说得好!那你读一读句子,让我们感受到“不可思议”!(生读)

生2:香瓜子虽然很弱小,却有如此的气魄!

师:如此的气魄!说得好,接着说!

生2:我是从“小小的”知道香瓜子很弱小,“多么强的生命力”和“冲破”,这些词表明香瓜子很坚强,很有冲力,很有气魄。

师:请你读出香瓜子“如此的气魄”!(生读)

生3:我从“掉进”知道香瓜子的生命力很强,一般植物需要小心翼翼地种下,要照顾,而香瓜子就像被遗弃的孤儿,随意就掉在砖缝中,可它没有放弃生命,还是坚强地“冒”出瓜苗。

师:说得多好啊。请你读出香瓜子的坚持与毅力。

生4:我从感叹号中感受到杏林子的震撼,因为杏林子觉得一般的句子难以表达出她当时的情感,因此用了感叹句。

师:(竖起拇指,夸张地)你读得真细心!那我们一起读出杏林子的震撼!

 

评析:“你从文中体会得到了什么?可以结合字、词、句、甚至标点来谈”,实际是教给学生读书、体会的方法,“说的多好啊!”点评蕴含情感,教师用富有感情,精练的语言来点拨,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。上述看似平常的师生互动,正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、关注、理解、引导,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,师生心灵的对话,碰撞思维的火花,融洽情感,点燃智慧,激发创造。
三、导读:读出自己,交流感悟;读出问题,提升认知
 
片断五

师:请同学们默读课文,边读边感受,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?(读、划、体会,在书上做上批注。)

交流

生:我没想到小小的飞蛾也会挣扎求生。

生:我没有想到飞蛾求生的欲望这么强烈,这么鲜明。

师:请同学们找出描写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的句子。

生:但它挣扎着,极力鼓动着双翅,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,那样强烈!那样鲜明!

师:你没有想到这么脆弱的生命却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!(出示句子)

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的?

     生:我从“挣扎”这个词中体会到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。

     生:我从“跃动”体会到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。

生;我还从“极力鼓动双翅”这些词中感受到了飞蛾在绝境中也不放弃的强烈的求生欲望。

师:什么叫“极力”,你是怎么理解的?

生:用尽全身的力量,想尽一切办法。

师:那么,你从“极力”中感受到了什么?用上“极力”读一读,再去掉“极力”读一读,你发现了什么?感受到了什么?

生: “极力”这个词,我感受到了对于小小的飞蛾来说,杏林子的手是多么庞大,多么恐怖呀!但不管怎样,它还是不放弃。

生:我感受到作者的强大,飞蛾的弱小。因为要弄死飞蛾,“我”只需“稍”一用力,而飞蛾却用尽全力求生。

 

评析:词语训练是语文课的重点之一,如何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,进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?庄老师给我们做出了范例,从学生中来,到学生中去,在读中体验,读出自己,发展语感,读出问题,提升认知。教而无痕,学而有得,为高超之处。
 
片断六

生读第四自然段

师:是的,一切全由自己决定,我必须对自己负责,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,蕴含着很多意思。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二句,看看你读出了什么?(生读第二句)

生:这句话讲了我们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。

师:能找出两个关键词吗?

生齐答:好好地使用、白白地糟蹋
  师:“糟蹋”是什么意思?能不能换种说法?

生:浪费、不珍惜
  师:怎样叫“白白地糟蹋”?请同学们联系自己或你周围的人,说说怎样做是“白白地糟蹋”生命。

生1:有些人,有学习机会的时候却不好好珍惜,白白浪费掉,到没有了学习机会的时候,才后悔。
  生2:比如有些人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,白白浪费生命。

生3:如有些人在有些事情想不开,就自杀,这就是白白糟蹋生命。

师:那么,怎样叫“好好使用生命”呢?我们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。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们飞蛾是怎么好好使用生命的?香瓜子又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?读一读有关句子?

生1:飞蛾在绝境中挣扎着,极力鼓动着双翅。

生2:香瓜子在没有阳光、没有泥土的砖缝中,冲破坚硬的外壳,不屈向上,茁壮成长,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。
   师:同学们,刚才我们抓住关键词、联系上下文及联系生活的方法理解了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,这些方法,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可以灵活运用。
  师:这句话告诉我们,任何人对待生命都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,既可以——(生齐)好好地使用生命,也可以——(生齐)白白地糟蹋生命。那作者究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?(幻灯出示,生齐读第三句。)
  师:对自己负责是指什么?

生:好好使用生命。
  师:文中是这么说的:(出示)我必须对自己负责。(生读,语速慢且语气平淡)

(出示比较句子)我要对自己负责。我必须对自己负责。
  师:你发现了什么?

生:作者下定决心。
  师:该怎么读这句话?

(指名读,生评价)
 

评析:“生命是什么?”我们怎样使用生命,庄老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,加强理解和体验,有所感悟和思考,获得启迪,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?庄老师为我们做出了示范。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,暗示、启发、评点、引导,学生潜入语文营造的精神氛围,读、说、品、悟,以自己的个性体验感应作者的文心脉搏,感性的触角与理性的视角形成交互共振,语言学习和精神成长互为双翼,让人回味无穷。

 四、体验:感受生命,升华情感
 
片断七

师:是啊,飞蛾的求生欲望多么强烈呀!你们知道飞蛾的寿命有多长?平均9天,只有9天,它却为了9天挣扎了一分钟、两分钟、十分钟、二十分钟…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!这小小的飞蛾为什么要如此挣扎?如果你是那只飞蛾,你会怎么想?

生1:我会用尽一切力量,想尽一切办法地挣扎,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
师:(指另一学生)你会怎么想,小飞蛾?

生2:我会想让作者放了我,而我会使劲的挣扎来表明我强烈生存的欲望。

师:那你就对作者说一说。

生2:作者你快放了我吧,我只有九天的生命啊。

师:(笑)这里就不是作者了,因为飞蛾并不是读者。(生笑)

生2:(再说一次)请你放了我,杏林子,可怜我这只有九天生命的小飞蛾吧!

生3:杏林子,求求你放了我吧,可怜可怜我这只有九天生命的小动物,让我再看看这美好的世界吧。

生4:杏林子,你放了我吧。我还想去看看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

生5:杏林子,我不想死啊,我还有很多事没做呢!我的父母等着我赡养,我的孩子等着我抚养,呜——呜——呜——!(做哭的摸样)

师:多动情呀!孩子们,如果你是杏林子,看到极力鼓动着双翅的飞蛾,你又会怎么想呢?

生:我想放了它!

生:(学杏林子的样子)真想不到啊,这么渺小的飞蛾求生的欲望这么强烈!我就放了它,让它去看看这美好的世界!

 

评析: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”真切的情、真挚的言,学生尽情诉说自己的独特心声,那是用心在说、用情在说,师生的生命感悟在课堂上尽情表达,在体验中达到精神的升华。人性、感性、个性,学生、文本、教师,相荡而成涟漪,相击而生灵光,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与收获。
 
片断八

  师:同学们,杏林子、飞蛾、香瓜子的生命美丽吗?(生齐:美丽!)你还知道哪些人或物的生命也很美丽?

(生:霍金、海伦凯勒、蚂蚁逃生、小草生长……)

师:学到这儿,让我们再回到文章第一段提出的问题,我常常想——

生齐:生命是什么呢?

师:生命究竟是什么?怎样的生命是美丽的?你们现在的感受多吗?(生点头)那你们联系实际例子用诗行的形式写一写。(学生在本子上畅意表达。)

生展示:(略)

师:生命的美丽各不相同,但相同的是珍视生命、活出意义和价值。(板书:珍视生命,活出价值)

师:同学们,这节你们课专心听讲、积极思考、踊跃发言,老师觉得呀,这样的生命也很美丽!下课!

 

评析:“生命是什么”同学们专心听讲、积极思考、这样的生命也很美丽!点题升华,”学生在深深的体验中,激情释放,畅意表达,语言的内化与外化水乳交融。本节课的开头和结尾完美照应,自然天成。

 

 

新课改以来,语文课堂教学逐渐从轰轰烈烈、追求课堂效应向朴实、本真的语文回归。这节课,庄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的使用与再创造,在课堂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与调控,都给语文老师以启示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应如何立足学生,立足之本,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,使其智力得到开发,能力得提高,道德情感得以升华,个性得到健康发展,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?这节课,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愿读者请君细细品味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sinianji_512_14061.html

分享按钮

 

Copyright©2008PepXiaoYu.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5604号-4
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联系邮箱:pepxiaoyu@163.com